在廢墟上起造殿堂的詩人高銀
向陽
韓國國寶級詩人高銀(Ko Un,1933-)應邀來台參加台北詩歌節「大師專題講座」,將出席兩場座談會,一場名為「唯有悲傷不撒謊」,由我主持,並請具有韓國成長背景的詩人初安民與他對話;另一場名為「以個人記憶詩寫失血的歷史」,由詩人鴻鴻主持,並請詩人、學者陳芳明和作家郭漢辰與他鼎談。
高銀年已83歲,從12歲開始寫詩,歷經戰亂,並曾在1970-80年代之間投入韓國民主改革運動,以詩為匕首,先後入獄4次,至今仍寫作不歇,已出版有詩、小說、隨筆等計150多部,詩集有70部之多,已被譯介到中、英、美、德、法、瑞、日等26個國家,不僅是韓國詩人翹楚,也是歷來亞洲詩人中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他的長篇詩集《萬人譜》,長達三十卷,被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 1941-)稱許為「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超凡的壯舉」;他的詩作,與韓國現實社會緊密相依,為鰥寡孤獨廢疾者說話,頑強抵抗強權與有力者,宣揚人道與和平精神,並帶有東方文化的禪風,也被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稱之為「帶鬼氣的韓國詩歌菩薩」。
然而,由於他的中譯詩集不多也來遲,據我所知,最早的譯作詩選見於台灣《歪仔歪》詩刊第12期(蘇香瑗譯,2014.08),但並非單行本;其後在中國推出的簡體字版詩選單行本有二,一是此次台北詩歌節加以沿用的《唯有悲傷不撒謊》(薛舟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11),一是《春天得以安葬:高銀詩選》(金單實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02)。這兩本高銀詩選都自稱為「首部中文版」,在台灣購買不易,讀者自稀,從而也讓高銀及其詩作不為台灣詩壇及詩的愛讀者所熟知。
收入《唯有悲傷不撒謊》中的高銀詩作共66首,分為「離家出走」、「吶喊」、「重新上路」和「很多人」等四卷。其題材觸及死亡、悲傷與虛無等主題,勾勒出韓國的社會、歷史與政治背景下普羅大眾的生活處境,可以看出高銀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詩人悲憫弱勢者、關懷社會、批判時局的人道胸襟與精神。同樣也強調「高銀自選集的首部中文譯本」的後出詩選《春天得以安葬:高銀詩選》,則是由高銀自選自1960年至今的代表作139首,以編年方式分卷,分為「1960-1989|我希望抵達果肉裡的無知」、「1990-1999|隱在黑暗裡的光」、「2000-2009|此刻世界上的書盡皆合著」和「2010-2015|終於轉身告別的地方」等四卷,應是最能完整呈現高銀創作風格和創作歷程的譯本。
政大台文所教授、韓籍學者崔末順在其〈韓國詩的見證人——高銀(Ko Un, 1933- )的批判與關懷〉一文中指出:擁有40年寫詩經歷的高銀,從早期的虛無主義,經過以民眾運動、民主化運動為基礎的參與現實的抵抗詩,到現在的民族統一文學,他的複雜多軌的文學足跡,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韓國歷史,投射出20世紀韓國現代史的曲折和不幸命運。
這段話清晰說明了高銀詩風的三階段變化,是從虛無主義到現實主義而轉於如今的「民族統一文學」,但無論詩風如何改變,他的詩一直與20世紀的韓國現代史不離不棄,反映了韓國人民、民族與國家的曲折與不幸。
作為一個凝視土地與人民的詩人,高銀的詩不賣弄炫奇的文字,不事鋪張的意象,但以一顆詩心,寫出萬人的悲欣苦樂,出版於1989年的《萬人譜》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這部詩集以敘事性的筆法,刻畫5600位與他同時代的人物,歷25年方才完成,其中的代表作如〈長工大吉〉、〈乞丐夫妻〉、〈安倍校長〉、〈船堤里的女人們〉、〈共產黨3〉等,都是常被提及的名篇。他寫動亂年代的低下階級人物,懷抱悲憫之情;寫日本殖民者的嘴臉,出以嘲諷之語;寫日治時期左派知識分子的圖像,刻繪入微……。土地與人民是他詩作的主角,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被譽為「韓國詩歌菩薩」。高銀的詩是現代韓國歷史的縮影,他以詩紀史,他就是韓國的詩史。
高銀的詩作,不是以詩藝而是以詩心、不是以技巧而是以血淚凝鑄而出的。這與他的詩觀有著密切的關聯。他的名詩〈一顆詩心〉直陳:「一顆詩心在罪惡的縫隙裡誕生╱在盜竊,謀殺,詐騙或暴力中誕生╱在世界晦暗的角落裡誕生」,詩人以尖刻的詛咒粗礪的誓詞爬進縫隙,「把詩心化作一聲素樸的啼哭╱出自當今一切潮濕的真實╱穿過邪惡和謊言中的縫隙╱最後被別人的心鞭笞致死」;對照他最常被引用的名句:「表面上來看,文學是從作家個人的密室中産生,但如果要它體現真實,那麼詩人就該跳進社會底層,加入與苦難民眾相濡以沫的戰場,把那裡的人們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徹底加以內化、自我化、一般化才是。」即可了解他的詩何以總是對焦於普羅、底層、民眾,帶有悲憫與憤怒、抵抗與批判,並能從邪惡與謊言的隙縫中開出良善與真實的花朵。
另一方面,高銀的人生轉折與韓國歷史發展及其動亂,也深刻影響了他的詩風。高銀曾自稱是「廢墟上的孤兒」,「廢墟」隱喻了現代韓國歷經日本殖民、獨立運動、韓戰到民主改革運動的動亂與荒涼;「孤兒」則隱喻高銀的傳奇人生。他年輕時目睹韓戰,受命搬運屍體,面對死亡,精神耗弱,幾次試圖自殺;其後隨流浪僧人出家習禪,開始寫作;十年後還俗,仍然無法逃離死亡陰影,導致持續十年的失眠,因而開始放浪形骸,被貼上「頹廢詩人」的標籤;1970年代末,高銀第四次自殺未遂,閱報得知韓國工運領袖全泰一為爭取勞工權利自焚,深受震撼,開始走上街頭,參與民主運動,撰寫大量政治詩,並因此四度入獄;直到1990年代後,韓國軍政府解體,民主體制成型,他的詩作因而有了更多樣、豐富的表現,也使他從韓國「鬥士詩人」成為國際知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然則,「廢墟上的孤兒」的蒼涼依然存在,高銀把它寫入2002年的〈遺落的詩〉:假如能夠 假如真的能夠 誰不希望變回嬰兒 從 母親的子宮深處重新出發 生命注定孤獨 獨自聆聽下一輪濤聲 但即便如此 也不該改變初衷吧 瞧這些年漂泊歲月的殘片 散落四處 像晾曬的衣物在風中飄揚 貧困時 連淚水都供不應求 一些夜晚 在將熄的篝火邊暖著冰涼的背脊 忽又不勝寂寥 轉身烤起胸膛 還有一些夜晚 在黑暗中沉淪 任身體凍透瑟瑟發抖 當無數明日轉成今天時 我總是坐在最後一排的客人 日暮時分群山重巒疊嶂 前方的路 比走過的路更遠 風在吹 風在吹 悲傷 終究不能易手 看遠處 一盞燈火 顯得那般哀痛 遺落在歲月那頭的能有什麼 我卻總是 悵然若失 無心逗留惶惶然起身 在水霧消散的西海岸泰安半島的盡頭 那是哪個年代哭泣的魂 還是詩 (金丹實 譯)
正是這般蒼涼,將高銀一生分不清「那是哪個年代哭泣的魂」寫入他的詩篇當中,除了前述《萬人譜》之外,他以韓國獨立運動為題材的敍事史詩《白頭山》(1987)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使他這位集虛無主義者、禪定僧侶、民主鬥士、民族主義者於一身的詩人,進入西方世界的文學視野之內,以其大異於西方文化的特屬於韓國特色的詩作受到尊敬。
除此之外,高銀的禪詩也甚有可觀,這是他十年僧侶生活的心靈體悟。1997年,因為金斯堡的推介,高銀的禪詩英譯本《超越自我》(“Beyond Self: 108 Korean Zen Poems”)由美國Parallax Press出版,收入108首禪詩,金斯堡特別為詩集作序,稱他是「韓國的詩歌菩薩,擁有非凡而平易,豐富而迷人的詩歌創造」,這也使他帶有濃厚佛教思維的禪詩受到矚目。以詩集中的〈回音〉為例:日暮,對山吶喊 你是什麼 你是什麼,什麼,什麼…… (曹玉絢 譯)
短短三行,即盡得風流,問山是「你是什麼」,山的回答也是「你是什麼」,這在禪宗公案中常見,空山回音,乃大自然本來面目;此詩看似答非所問,實則答即所問,正是此詩絕妙之處。又如〈山是山〉:山是山 水是水,大鵟在吟唱 山非山 水非水,大鵟在吟唱 吃飯吧 若是吃飽,就交出屎來(曹玉絢 譯)
此詩用了兩個禪典,一個語出《指月錄》:「(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另一個語出《傳燈錄》:「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高銀巧妙地將「飢來吃飯,睏來即眠」轉為「吃飽交屎」,巧筆闡證禪宗去妄見、棄生滅,守真常的真諦。
高銀,是一個不斷前進的詩人。他在人生不同階段寫的詩,無論是詠頌韓國獨立運動的史詩、描述韓戰時期南韓人民的心靈廢墟、對於韓國民主運動時期的政治批判,或者近年來對於韓國民族統一的期待,乃至於他的禪詩,都展現了他的詩和韓國歷史、土地與人民的高度結合。自稱為「廢墟上的孤兒」的他,終究以詩在荒涼的廢墟上起造了一座足以彰顯韓國精神的殿堂。
──《印刻文學生活誌》158期,2016年10月1日,[詩人部落],頁8-13。
*封面圖片來源:《2016台北詩歌節》http://poetryfestival.taipei/2016/content.php?id=4
文学賞受賞歴[編集]
- 1974年 第1回 韓国文学賞
- 1989年 第3回 萬海文学賞
- 1992年 中央文化大賞
- 1993年 第1回 大山文学賞
- 1998年 第1回 萬海詩文学賞
- 2004年 第18回 丹斎賞
- 2005年 第10回 ヌッポム統一賞
- 2006年 第3回 シカダ賞
- 2007年 第5回 永郎詩文学賞
- 2007年 グリフィン詩賞(en) 生涯功労賞
- 2008年 大韓民国芸術院賞 文学部門賞
- 2011年 アメリカ・アワード(en)
- 2014年 ストルガ詩の夕べ金冠賞
- 2014年 北南国際文学賞
栄典[編集]
- 2002年 銀冠文化勲章
- 2005年 ビョルンソン勲章
- 2011年 済州島 名誉島民証
脚注[編集]
- ^ Everyone could be a poet - Ko Un
- ^ “일본군 위안부 피해자 추모…고은 시인 추모시 헌납(日本軍慰安婦被害者追悼...詩人高銀、追悼詩捧げる)”. 聯合ニュース. (2014年5月3日) 2016年9月18日閲覧。
- ^ ノーベル文学賞まもなく発表、今年の候補者は?
- ^ 노벨문학상 올해는?、KBS 2012年10月2日
- ^ 高銀氏がノーベル文学賞候補に
外部リンク[編集]
- 高銀のウェブサイト(Gimm-Young Publishers')
- Ko Un's place in modern Korean poetry by Choi Won-shik
- Short overview of Ko and his style
- Writers from the Other Asia by John Feffer, from The Nation
-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a publisher
- Microreview of Ten Thousand Lives (Maninbo) by Katie Peterson, from Boston Review
- Several poems from Ten Thousand Lives on Sogang University website
高銀 | |
高銀在2009年
| |
韓語名稱 | |
---|---|
諺文 | 고은 |
漢字 | 高銀 |
文觀部式 | Go Eun |
馬-賴式 | Ko Ǔn |
本名 | |
諺文 | 고은태 |
漢字 | 高銀泰 |
文觀部式 | Go Eun-tae |
馬-賴式 | Ko Ŭnt'ae |
高銀(1933年-),韓國詩人。1956年創辦《佛教報》。1989年獲萬海文學獎。主要詩作有《彼岸感性》、《凌晨路》、《萬人譜》、《祖國之星》、《遙遠的星》等。他的作品已被翻譯並在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1]1980年全斗煥政變中曾被以叛國罪判刑20年,但2年後獲釋。高銀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2]
參考資料[編輯]
- ^ "Stockholm disappoints Korea again: South Korean poet Ko Un misses out on Nobel literature prize". The Korea Herald. 7 October 2010.
- ^ "Hopes high for Ko Un’s chance for Nobel prize". The Korea Herald. 7 October 2010. "The local media and literary circles are expressing hope again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Korean poet Ko Un might recei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