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憶錄》Madame Récamier 雷加米埃夫人《法国沙龙女人》



北京三聯出版過縮本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憶錄》。全譯本似乎也有了。


English: Jeanne-Françoise Julie Adélaïde Bernard Récamier (more common as Juliette Récamier or simply Madame Récamier) (December 4, 1777 - May 11, 1849) was a Frenchwoman who was a leader of the literary and political circles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



浪漫主義騎士夏多布里昂之八—— 《墓畔回憶錄》與雷加米埃夫人




作者 特約專欄作者:趙越勝


播放日期21-05-2018 更改時間21-05-2018 發表時間00:38







雷加米埃夫人肖像par François Gérard Wikipédiain新評論


[提要]夏多布里昂一生著作等身,但對後世最有意義的著作是《墓畔回憶錄》。這部書寫了三十多年,記述了他一生的經歷和思考,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十九世紀歐洲文化、外交、社會、人物栩栩如生的畫卷。聖·伯夫稱,僅此一書,便足以使夏多布里昂不朽。然而在這部書的背後,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在支持、鼓勵著他完成這部著作,她就是當時法國社交界美人中的美人雷加米埃夫人。



問:達維德是不是給這位雷加米埃夫人畫過一張像?


答:對,現在這幅畫就擺在盧浮宮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廊。我們知道,夏多布里昂這個人情感動蕩起伏極大,如果他身邊沒有一個人時常安撫他,給他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那麼他很可能不能幾十年堅持不斷地寫完這部書。因為他的寫作受外界刺激而來,因外界刺激消失而去,比如說,他花了很大精力寫成《試論古今革命》一書,但是他母親去世,並且傳話給他,希望他重歸基督教的懷抱,他一下子要停止《試論古今革命》的出版,認為這是一本無意義的書,因為它不符合他母親的願望。而且當他知道傳話給他的姐姐也去世了,他一下子就決定要全力研究基督教。他自己說:“這兩個從墳墓傳出的聲音,令我吃驚。我哭了,我信了,成了基督徒”。夏多布里昂曾對拿破崙抱有希望,認為他可以平息大革命帶來的混亂,把法國引上正軌。但1804年拿破崙綁架槍殺了昂甘公爵,他是波旁王朝可能的繼承人。夏多布里昂就此和拿破崙徹底決裂了,因為一個老貴族的榮譽感使他不能忍受對波旁王朝的冒犯,特別是拿破崙使用了綁架這種卑鄙的手段,從此以後他就永遠處在政治鬥爭和文學創作的撕扯之中。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稱帝、波旁王朝復辟、百日政變,直到七月革命,他都身處風暴中心。1811年底,他開始撰寫《墓畔回憶錄》,第一章“狼谷”的截稿是1811年12月31日,這正是他和雷加米埃夫人重逢的日子。


問:你是不是給聽友們介紹一下雷加米埃夫人?


答:好。雷加米埃夫人是19世紀上半葉,法國甚至歐洲最著名的沙龍女主人。她有一段離奇的婚姻,當時在大革命的混亂中,人人都沒有安全感,革命黨人隨時可能把舊時代那些有錢有勢的人送進監獄,沒收財產。所以在她16歲那年,她嫁給了雷加米埃先生,但這是為了掩人耳目的假婚姻。這個女孩子其實是雷加米埃先生的私生女。這一紙婚姻合同可以保證,萬一雷加米埃先生出了意外,他的財產可以轉到他名義上的妻子,實際上的女兒手中,使財產得以保全。結果這個名義上的丈夫,實際上的父親,讓他名義上的妻子,他最疼愛的女兒可以有錢建立一個接待法國各類精英的沙龍。

雷加米埃夫人極美,當時人稱“美人中的美人”。夏多布里昂曾經形容她的外貌有如拉斐爾筆下的聖母。雷加米埃夫人性格極好,善良聰慧,又有極高的文化修養,當時在她沙龍中出入的幾乎是巴黎整個上流社會,而且這些人往往不是同一個政治派別的,有拿破崙家族的成員,也有波旁王朝的老貴族,自由派,保皇派,立憲派,都能在她的沙龍中平心靜氣地談論自己的觀點。後來當時最重要的文化人,如斯塔爾夫人,貢斯當,夏多布里昂成了這個沙龍的核心。雷加米埃夫人對朋友忠誠不二,不管你是權勢在手,還是落魄倒運,她都給以深厚的友誼。在朋友有困難時,她盡其可能一伸援手,甚至為了和斯塔爾夫人的友誼,得罪了拿破崙,被拿破崙流放。她勇敢、平靜地接受了流放,卻不改變對朋友的忠誠。這裡的故事就太多了,聽友們可以去看國內新出版的雷加米埃夫人的傳記,書名叫《絕代有佳人》。雷加米埃夫人是夏多布里昂的紅顏知己,兩人在近三十年中相知相愛。正是在雷加米埃夫人的支持幫助下,《墓畔回憶錄》得以完成。這部傳世傑作中,有專門寫雷加米埃夫人的一卷。而且夏多布里昂曾經想把這部書題獻給雷加米埃夫人,只因雷夫人的謙虛、反對才作罷。


問:據說美國總統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心中的楷模就是雷加米埃夫人。


答:這是她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講的。杰奎琳·肯尼迪曾在法國留學,讀法國文學,所以她深知雷加米埃夫人的魅力。拉馬丁這位大詩人曾說,雷加米埃夫人有一種“和諧​​美滿”的個性。她在大革命前後的社會動盪中,堅守傳統價值,絕不隨波逐流,以一個女性的韌性支持著許多在政治鬥爭中遍體鱗傷的大男人。她的智力、審美感、判斷力,讓夏多布里昂受益匪淺。像夏多布里昂這樣一個桀驁不馴之人,會向她坦誠“您改變了我的天性”。聽友們需要記住,在18-19世紀的法國,沙龍是最重要的文化平台,而且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一個沙龍就是一個創造、磨礫、發布精神產品的發布站,文人們在沙龍中交談辯論,互相批評和互相吸取,成就了許多曠世傑作。

法國文藝批評大家聖·伯夫曾經參加過由雷加米埃夫人在自己的林中修道院沙龍組織的《墓畔回憶錄》的朗誦會。他記述道:“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沙龍里,在那種神秘美感的籠罩下,沒有人不被這美所觸動,那是時間本身賦予的難以言傳的力量。它也成了時間的繆斯,特別是那恰如其分的人性的美好,跟無上的美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馥郁芳香,吸引每個人,永不消失”。在夏多布里昂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中,每天下午他都會準時到雷加米埃夫人的住處,和她交流或者給她朗誦片段。雷夫人會平靜地談自己的看法,在夏多布里昂的最後歲月中,雷加米埃夫人一直在她身旁。如果夏多布里昂的一生是一幅暴風雨的畫卷,那麼雷加米埃夫人就是照徹那暴風雨畫卷上的一抹平靜的光。

****
 他有時給我唸書,念夏多布里昂的片段。念托爾斯泰,念莎士比亞。但他好像不喜歡巴爾扎克。他最喜歡的作家是17世紀的。我們都對書著迷。我感覺在書裡遇到了人群。 "這是瑟瑟回憶錄裡寫的那段日子。
***

 1


    "死後立傳:以馬查多·德·阿西斯為例"——這可能不是蘇珊·桑塔格最好的文章,卻是最能體現桑塔格批評家洞見的文章之一。馬查多在小說《布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中文版為漓江社1992年版《幻滅三部曲》之第一部)裡,用一個已經死去的作家的口吻敘述自己的一生,作家企圖藉此超越一般的自傳或回憶錄的局限,實施一種文學形式的探索。桑塔格發現了馬查多巧妙的動機,她說:"寫自己的事情——真實的也是私人的經歷——在過去往往被看作自命不凡,這樣做需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因此,作者往往必須加上一個前言,一段導語,請求讀者寬容自己的冒昧和一面之詞。她還說,即使是在墳墓那一頭寫作,這位敘述者也不可能真的毫無顧忌地解脫出來,畢竟這只是活人借死人之口作的道白。

    作自傳者的目的各異,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總希望人們給自己一個正面的評價。比之二十世紀的作者,19世紀之前的人似乎願意傾注更多的誠實,例如盧梭的《懺悔錄》,例如弗朗索瓦·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憶錄》——後者在一開頭就這樣寫道:"我僅僅生活了幾個小時,而時代的重負已經在我的額角打下了烙印。"這是一部貴人的自傳。

    2

    19世紀20年代,雨果已成新一代文學領袖,夏多布里昂出版於1802年的《基督教真諦》,給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宗教卵翼。他的幾部代表作如《勒內》《阿達拉》都很受追捧,儼然浪漫主義先驅,法國散文傳統賴他之力又注入了一份優美,但他的暮年卻很是窘迫,《墓畔回憶錄》出版後的反響也很是平平。然而夏多布里昂終其一生都沒有低下過貴族的頭顱,在這部百萬餘字巨著的末尾,他為他的一生認真地作結論:"我比波拿巴晚20天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他帶我來的……我的降生連接著一個偉大人物和一個民族:可能這注定了我將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

    這使我想起安德烈·紀德那句神秘的遺言"我本人在天空中相對於太陽的位置,不會讓我覺得黎明不再美麗",其中的境界讓人高山仰止。時刻把自己放置在歷史背景之下的人,能夠對晦暗不明的時代始終保持光明的審美情趣,流暢的文字裡閃現著一個貴族最迷人的一面。作為夏多布里昂衣缽的繼承人,維克多·雨果也帶上了前輩的氣質。但在他和圍繞在他身邊的擁躉這裡,貴族的汁液更多地轉移進"藝術家/詩人"這一特殊身份之中,而不必依附於先天的血統。 1830年,七月革命把資產階級正式送上了法國統治者的位置,雨果的崛起得益於20年代與保皇勢力的親近,革命前夕又逐漸游離出來,輕而易舉地便贏得了同儕的擁戴。

    看看勃蘭兌斯是怎麼說的:"對於當代(1830年代)年輕的詩人們和藝術家們來說,只存在著兩種類型的人,光輝燦爛的人和灰溜溜的人。一方面,有著那種象徵著熱血沸騰、奼紫嫣紅、運動不已而又放縱恣肆的藝術;而另一方面,卻是循規蹈矩、膽小怕事、平庸凡俗、黯淡無光的藝術。"跟隨著夏多布里昂的腳步,一代法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在沙龍和文社里開始他們的冒險。雨果僅詩歌翻譯成中文就有幾十卷,大仲馬的各類著作加在一起數以百計。現在看來,浪漫派的直抒胸臆似乎更適宜朗誦而甚少回味餘地。而在當時,雨果的每一篇新作卻都能獲得周圍群起的喝彩。

    浪漫主義運動最大的魅力之一在於人的單純和自發性。在安娜·馬丁-菲吉耶的筆下,我們看到除了聖伯夫和戈蒂耶等若干反思能力較強的人物外,其它人都在追逐偶像的洪流裡沉浮,並在雨果文社逐漸消散之後,仍然長時間生活在他的陰影下——身披萬千寵愛的雨果可謂生逢其時。 "你們中間,一位天才在暴風雨中成長,/年輕、有力,侮辱印在他的額頭上/發出耀眼的光芒……/啊!讓他長久地歌唱下去!因為他的詩歌牽引/團結、帶領著我們……"連勃蘭兌斯也無法解釋清楚這種現象的確切成因,只是說:"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全部陶醉在友愛和兄弟情誼之中了。……他們相互間的詩文讚美完全打破了文人相輕的陋習。"

    3

    從夏多布里昂和斯達爾夫人開始,法國文學從浪漫主義進入象徵主義,又從象徵主義發展到超現實主義。 《墓畔回憶錄》通篇都貫穿著作者未遂的政治抱負,這位有歷史責任感的貴族之後頻繁地面對那些身份在革命家、領袖和獨裁者之間反复搖擺的政治人物,就像莫洛亞所說的那樣"時常分成兩半":作為盧梭的弟子他反對羅伯斯庇爾,作為拿破崙的崇拜者又無法把敬意保持始終,他唯一能夠堅持的就是捍衛自己高貴的出身。

    夏多布里昂逝世於1848年,他滿心歡喜地聽到七月王朝垮台的消息。 6年之後,法國誕生了一位曠世奇才,他在浪漫主義的繁榮期過去數十年之後寫下的句子,也許會把《墓畔回憶錄》的作者從墓中驚醒:"我從高盧祖先那裡得了藍白相配的眼目、狹窄的顱骨,戰鬥中笨拙無能。我發現我穿的衣服和他們的一模一樣,同樣的野蠻。不過我不在頭髮上塗抹油脂。"

    "高盧人是剝獸皮的人,在他們那個時代,他們是最荒謬、最低能的燒草放荒的人。"

    阿爾蒂爾·蘭波在創作《地獄一季》的時候,是否想到過他會被後人奉為詩歌史上的先知,某個流派的先行者?是否想到到他的生活狀態會受到超現實主義者們的心嚮往之?蘭波摘掉了夏多布里昂給詩人戴上的那頂貴族的帽子,他相信培植詩人的真正土壤應該是流浪漢、苦役犯、農民、異教徒這些被打入社會另冊的人群。作為"通靈者"的詩人有必要在平民中接受歷練。 "拉馬丁有時是通靈的,但他被舊形式扼殺了。雨果雖然固執,但在他最後的著作中,不乏通靈的成分。"只有"波德萊爾是第一個通靈者,詩人之王,真正的上帝。"

    4

    100年前,浪漫主義者是在七月革命之後開始發現無產階級的悲慘生活的,他們關注人民,而且逐漸承認創造力並非詩人獲得的天賜,人民也可以創造出自己的藝術家。當七月王朝日益顯示出其寡廉鮮恥的一面的時候,清高的詩人扮演起為民代言的角色。 100年後,超現實主義者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身處的世界之中,投入到文學革新和政治革命的雙重洪流之中。 19世紀20年代,雨果和他的追隨者們出入於德尚兄弟的寓所、在德萊克呂澤的沙巴奈街頂樓、在諾迪耶的阿爾瑟納,開始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一個世紀之後,同樣年輕的布勒東、阿拉貢和蘇波在殘酷的戰爭的窺伺下津津有味地品讀蘭波和洛特雷阿蒙的作品,那種反叛自己出身、滌蕩一切既有觀念的文字不僅被提煉出系統的詩學理論,更影響到布勒東們對政治、對社會、對民族前途的認識。

    1917年,布勒東和阿拉貢聚集在一個寢室裡誦讀《馬爾多羅之歌》,戰爭淘汰下來的傷員和瘋子就在隔壁,在隔壁的隔壁,在同一幢樓裡呻吟、嚎叫:"有時候在上了鎖的一扇扇門後,瘋子們呼號著,侮辱我們,用拳頭捶打著牆壁。這是對詩篇晦暗的、不可思議的詮釋。有時候我們甚至忘記了是在夜晚……驟然的寂靜比混亂與嘈雜更讓人感到震撼。"可以預判,這樣的土壤將在兩次大戰的間隙孕育出一場什麼樣的文學運動:和浪漫主義者相似,超現實主義同樣以詩歌為載體,向社會的各個領域入侵。

    1925年摩洛哥戰爭爆發,超現實主義,這種在內心世界中探索解決外部世界社會問題的途徑的文學主張,終於和共產主義相遇,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合流。辯證唯物論的若干理念與一個極端唯心的團體發生了短暫的奇妙混合。當年的阿拉貢把蘭波描寫成一個"打倒了刻板的詩律"的文化革命英雄。如今,保爾·艾呂雅在一封抨擊《人道報》的信中賦予蘭波和洛特雷阿蒙以全新的定位:"它(《人道報》)竟與所有反革命分子一樣反對兩位最偉大的革命詩人——洛特雷阿蒙和蘭波。洛特雷阿蒙和蘭波的才華是人民的才華,他們的智慧是為人類所共有的智慧……人民完全能夠理解他們。只要是'真正'的詩人就會得到人民的理解。"他的腦海中也許一直蕩漾著蘭波的詩句:"我作為賤民,本心也想遠行,前往聖土……"

    5

    當然,超現實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蜜月期是很短暫的。他們從未打消過獨立進行"精神革命"的念頭。在布勒東心目中,"精神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必由之路,沒有任何另闢蹊徑的可能。因此,當皮埃爾·納維爾發表《革命與知識分子》一書,明確要求超現實主義者在接受黨的領導與否的問題上作出明確抉擇的時候,布勒東堅決地說了不。

    盛衰有常。浪漫主義在1848年革命之後的反動惡浪中迅速衰竭,喬治·桑、拉馬丁等人一度忘乎所以地為人民唱讚歌,這時突然發現時代的風向冷酷地轉變了,文字中的激情洋溢顯得何其虛弱和不合時宜。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運動,在興旺了15年之後,隨著"同路人"色彩的逐漸消褪也慢慢淡出了歷史舞台。

    一個文學流派注定有它過氣的一天。 1951年,年已56歲的布勒東終於遭遇到來自新一代文學人物的嚴厲挑戰。加繆在他的哲學論著《反抗者》中寫入了"超現實主義與革命"一節,其中不僅批評了蘭波和洛特雷阿蒙,還批評布勒東本人是沉溺於暴力的"沙龍里的虛無主義者"——加繆顯然把自己對共產主義的成見摻入了其中,緊緊揪住布勒東當年那段"同路人"歷史不放。德高望重的老人震怒了,他在沒有看過加繆的書的情況下,就寫了一篇措辭激烈的反擊長文。布勒東感到受了侮辱:偉大的蘭波和洛特雷阿蒙豈能被如此公開指控?更重要的是,超現實主義對解放人的精神做出的巨大貢獻,被反暴力、反極權沖昏了頭腦的加繆,豈可對此視若無睹?

    美國學者羅納德·阿隆森提到,加繆借《反抗者》挑起的與布勒東的這場辯論,儘管最後雙方達成誠懇的私人和解,但是兩代作家之間的新老交替已是大勢所趨。文學發展的進程前仆後繼,各領風騷四五年而已。一旦一種流派固定成型,成為所謂的"正統"或"經典",那麼當這一代奠基人逐漸老去的時候,有同樣抱負的年輕一代不僅會向前輩發起挑戰,而且往往要擺出更加激進的姿態,找到更有解放意味、顛覆意味的口號。每一個藝術流派都要追求對前人的反動,以此才能打開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當年超現實主義者為法朗士的去世彈冠相慶的時候,是否能預見到自己的命運呢?

    6

    老布魯姆在《西方正典》的末尾開出長長的一溜"正典"書目,其中有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諦》,浪漫主義者從這本華章裡汲取了無數養分;有阿爾弗雷德·德·維尼的《查鐵頓》,1830年代,許多急於成名的年輕詩人看了該劇之後不惜一死以求出版自己的遺作;還有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三大詩人各自的詩選:他們之間充滿著恩怨紛擾,從沒有像浪漫主義者那樣團結過,但超現實主義的思想精髓卻經由他們的作品、行動和言論流散到時人的精神生活裡。布勒東杰出的長詩《傅立葉頌》是對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讚美,也是向蘭波的致敬。

    法國詩歌流派的遞嬗呈現出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但正如布魯姆一貫堅持的觀點:任何後人的創作都擺脫不了前人作品的影響,"任何一部要與傳統做必勝的競賽並加入經典的作品首先應該具有原創魅力",以我淺陋的理解,至少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反對前人的作品,也是得益於前人的催生。那麼,夏多布里昂、雨果、奈瓦爾、德·維尼、蘭波、瓦雷里和布勒東,生年早者必然比晚者俱備更大的創造經典的可能嗎?以英美文學為主業的布魯姆只給更早的蒙田和莫里哀闢了一章,同時留下一句:"法國有一群文壇巨匠可以同時名列中心。"

*****

法国沙龙女人

法国沙龙女人
作者梅森
出版社: 社科
出版年: 2003-1
页数: 328
定价: 22.80元

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 · · · · ·

中译本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17世纪的沙龙
第二章 朝布依埃院
第三章 德·丝鸠德里小姐和周六沙龙
第四章 大郡主
第五章 波尔罗亚尔的文学沙龙
第六章 德·塞维涅夫人
第七章 德·拉法耶特夫人
第八章 18世纪的沙龙
第九章 通向法兰西学院之路
第十章 杜·曼公爵夫人
第十一章 德·唐辛夫人与杜·夏特雷夫人
第十二章 乔芙林夫人与哲学家
第十三章 纯哲学沙龙——德比内夫人
第十四章 贵族沙龙——杜·德芳夫人
第十五章 德·莱丝比纳斯小姐
第十六章 爱尔维蒂克沙龙
第十七章 大革命时代的沙龙——罗兰夫人
第十八章 德·丝达埃夫人
第十九章 帝国及复辟时代的沙龙
英汉人名对照表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