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王弼本)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三本相對獨立的著作合並而成。內容主要包括對王弼在其注釋中所用的解釋學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釋的批判性版本及“推論性”翻譯(即通過王弼的注釋解讀《老子》的文本),以及對作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學問題的分析。通過審慎地重構王弼的《老子》本及《老子注》,本書探討了王弼作為一個學養深厚的注釋者的注釋技藝。在將王弼《老子注》置入與其他競爭性注釋並存的語境、並抽繹出這些競爭性注釋的解讀方式的過程中,本書呈示了理解《老子》的眾多路徑︰從根本性的哲學創作、特定的政治理論到長生術的指南。
王弼《老子注》研究
作者: [德]瓦格納(Rudolf G.Wagner)
原文作者: Rudolf G.Wagner
譯者: 楊立華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目錄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第一編 注釋的技藝
導言
第一章 王弼傳略
王弼的生平
王弼的身後
第二章 經典的系統
漢代注釋策略的概述
第三章 技巧與結構的哲學︰《老子》及王弼注中的鏈體風格
引論
西方學術對駢體風格的發現
問題︰分章內部的分子關聯性
《老子》中顯見的鏈體風格
《老子》中隱蔽的鏈體風格
《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鏈體風格
王弼時代的鏈體風格
結論
第四章 意義的解構與建構
隱藏的意義
隱含的作者及其權威︰孔子和老子
《老子》與被歸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
隱含的讀者及其教育
對立文本
一致性假設
文本的潛能︰比較不同注釋的《老子》構造
結論
第五章 王弼的注釋技藝
引言
注釋與文本的結合
對其他讀法的強調性拒絕
解釋暗喻、明喻、比擬和象征
主語的插入
通過對等關系界定字匯
翻譯本文
合並字匯與結構
結語
第二編 文本的批判性重構與翻譯
第一章 王弼的《老子》校訂本
引論
問題
王弼對《老子》的最初校訂
疊加
分章與分篇
結論
附錄A
附錄B
第二章 王弼《注》的襄贊和傳承︰批判性版本的基礎
問題
王弼《老子注》的歷史︰證據
結論
第三章 《老子微旨略例》︰文本、翻譯及文字學研究
第四章 王弼所用《老子》的重構及批判性版本;王弼《老子注》的重構及批判性版本;根據王弼注推論出的《老子》譯文;王弼《老子注》的譯文
第三編 語言哲學、本體論和政治哲學
第一章 識別“所以”︰《老子》和《論語》的語言
第二章 王弼的本體論
第三章 王弼的政治哲學
參考文獻
譯後記
收回
序
中國學研究發生在一個多語言的世界。除了中文以外,學者們還在用日語、英語、法語、德語以及其他語言撰寫重要的著作;而相當的歷史資料則在另一寬泛的語言跨度里傳布,從梵文到吐火羅文,從拉丁文到葡萄牙文,更不用說日文和韓文中對古漢語的運用了。幾乎沒有學者敢于聲稱自己在用所有這些語言中的哪怕一小半來從事研究,而與此同時,這樣的學術原則卻依然有效︰關于一個課題的所有重要的資料和研究均需要顧及,不管它們傳布在哪種語言中。
在過去的25年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研究在中國大陸經歷了實質性的復興,在海外出版的以及以其他語言撰寫的學術著作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某些影響廣泛的著作得到了譯介,以便于致力于中國學研究的學生和其他領域中那些關注比較視野的學者閱讀,比如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然而,這中間仍然存在著令人痛心的不對稱。當以漢語、英語、日語和法語等三或四種語言從事研究在海外中國學研究者中已經框當普及之時,在中國大陸,即使對于年輕一代學者,這也仍屬罕見。其結吳是,他們的大多數討論被割離于國際學術的主流之外,這一事實受到了圖書館采選政策的強化——甚至在中國大陸最好的大學的圖書館里,人們也能發現那些最重要的中國學研究的外文刊物付之闕如。
將外國的學術著作譯為漢語,至少能部分地彌補這一狀況。我很高興我關于王弼《老子注》的研究受到了關注,並被翻譯為中文出版。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主編,劉東教授不僅是翻譯此書的建議者,而且也是此項翻譯計劃的每一步驟的積極推動者。我無法想象沒有他的努力,此書的翻譯能夠完成。
翻譯是真正多語際的工作。一個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用中國學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學術語言——英語,分析和翻譯一部以3世紀的漢語寫成的,從語法、修辭和字義等方面解釋某個六百年前的文本的注釋。這一三卷本的研究包括對王弼在其注釋中所用的解釋學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釋的批判性版本及“推論性翻譯”(即通過王弼的注釋解讀《老子》的文本),以及對作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學問題的分析。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楊立華教授慨然承擔了這一譯介工作。為了形成一個翻譯規範,我們兩人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在柏林的國際科學中心逐字校閱部分譯文,剩下的部分則通過信件交流和討論。這相當有趣,但也非常艱難——盡管楊立華的譯文草稿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準。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在德國和法國學習期間,我關注的是古代漢語。那個時候很多研究古希臘的學者在學習古典的希臘文,但連在現代希臘的雅典餐館叫來一杯水這樣的事情也壓根兒無法做到。我那時毀沒有學習現代的白話文,也沒有看到這樣做有什麼必要。那時候,社會主義陣營外的民辦,與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實質的學術交流,而少數在台灣從事中國學研究的學者講的都是英語。直到1979年,我年近40的時候,我才學會了第一個普通話的單詞。對于充分發展我用現代漢語表達和寫作的能力來說,這實在太遲了當然,我知道我的每一句話在說什麼,也能看出譯文是否準確地翻譯出了我的意圖,而楊立華則不得不一次次給出一個可用的現代漢語詞匯或句子。我非常感謝他容忍我無休止的細碎“嘮叨”的耐心。至于結果,則留待讀者的裁決。
**
通用本《道德經》的分章錯誤,是《道德經》被當做語錄集的根本原因。通用本《道德經》的分章錯誤與魏晉時期的王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王弼(226-249),字輔嗣,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個天才。他僅僅活了23歲。在23歲有限的生命時限內,完成了《老子注》《周易注》與《論語釋疑》。《老子注》被後人視為標準注本,流傳至今,對後世影響極大。從《道德經》成書到王弼作《老子注》,期間跨越戰國、秦、漢、魏晉歷時七八百年,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萬馬齊喑、萬籟俱寂的兩個學術低潮期。王弼雖然是天才,無奈二十三歲的人生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盡知天下事,對《道德經》的分章和注釋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從文本體例角度,《道德經》或者是一部著作,或者是一本語錄集,不可兼容。《道德經》如果是著作,就一定主題清晰、結構完整、內容詳實。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老子做「守藏室之史」時摘錄、整理的先人語錄集,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是幾段可以用來獨立表達思想的語錄集合。各章彼此之間沒有必然聯繫。持這種觀點的人錯誤的以為八十一章是老子所分。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對八十一章提出質疑。顯然,這種以為八十一章是老子所分的認識源自於對《道德經》由來的無知。《道德經》是先秦時期老子所作,原文不分章,楚墓出土的竹簡本《道德經》和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道德經》就是例證。《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是魏晉時期的王弼所為,是《道德經》成書以後幾百年的事情,不是原作固有。
沒有人能夠成功證明通用本《道德經》分章有錯誤,並不證明其分章就是正確的,猶如哥白尼之前沒有人能夠證明太陽繞著地球轉是錯誤的,並不證明太陽繞著地球轉是正確的是一個道理。
本人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努力,將《道德經》分為四部八篇二十六章,成功的證明了《道德經》是一部主題清晰、結構完整和內容詳實的管理哲學著作。四部八篇二十六章本《道德經》簡稱為此木本《道德經》。
下面,我們以此木本《道德經》第三章為樣本,用三要素的標準,檢驗此木本《道德經》分章的對與錯。
此木本《道德經》
第三章 無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附一:此木本《道德經》第一篇:
第一篇 無為
第一章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章無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三章無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附二:
王弼本《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