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指揮家之心》(The silent musician: Why Conducting Matters)Mark Wigglesworth,吳家恆譯


指揮家之心:為什麼音樂如此動人?指揮家帶你深入音樂表象之下的世界

The Silent Musician: Why Conducting Matters



目錄

推薦序  見樹再見林──一位指揮家的真摯叨絮  連士堯

形塑無形之物 Shaping the Invisible
1      指揮動作  Conducting Movements
2      指揮音樂家  Conducting Musicians
3      指揮音樂  Conducting Music
4      指揮戲劇  Conducting Drama
5      指揮演出  Conducting Performances
6        指揮你自己  Conducting Yourself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

哇,這本《指揮家之心》(the silent musician)出版了!
大家都知道,出版業艱困,古典音樂的書本來就不多,既然有出版社出,在情感上,值得愛樂者關注,在實際上,最好也有行動來支持,以免出版萎縮到一個程度,乏人引進新書,那也不是愛樂者之福。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讀者也怕買錯書。我剛好是這本書的譯者,算是對它有些掌握,想說幾句,提供參考。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中生代指揮家維格沃斯,我想台灣熟悉他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不過,維格沃斯應該算是實力派指揮吧。如果不是實力派,不會獲得勞倫斯奧利佛獎的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也不會寫出這本《指揮家之心》了。
由指揮家出書談指揮,就跟鋼琴家出書談鋼琴,小提琴家出書寫小提琴一樣,都屬於音樂家現身說法,至於內容,則可分為處理專業知識技術,或是「白頭宮女話當年」,說說音樂生涯中所見識過的人事物。這兩個路數都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與龐大的出版量支撐。以音樂家寫書談音樂的技術面,就像拉摩寫和聲學,莫札特的父親寫小提琴拉奏,所著眼的是專業知識的傳承,在當時提供有志學習的人一條摸索的管道,在今天也仍有學者鑽研,但不太可能是一般讀者的床頭讀物。
第二類則有所不同,當然時代也不一樣。隨著個人主義的勃興,個人的感受、權利受到重視,傑出的個人也受到關注,音樂家書寫的內容也不限於專業知識,把個人經歷寫出來,讀者也很歡迎。在這類音樂書籍中,讀者看的是音樂家的生平、他是怎麼變得那麼厲害,還有作者所接觸過的其他音樂家--因為同行眼中的其他音樂大師,或許會看到不同的樣貌,最好還能說出一些駭人聽聞或有趣的逸聞,以滿足讀者窺探獵奇的心理。當然,在這樣的書籍,不可或缺的是對藝術的見解。大藝術家看待藝術、人生,總有特別精彩獨到之處,而他們往往能表達得如此漂亮,讓人讚嘆,一如他們所奏出的樂音──不管他們的樂器是鋼琴、小提琴或是樂團。
嚴格來說,《指揮家之心》不屬於這兩類。作者明言,這不是寫給想學指揮的人的技術手冊。從內容來看,也不是「回憶錄型」,畢竟作者只有五十多歲,寫回憶錄還嫌早。那麼,《指揮家之心》在寫什麼呢?
在寫「指揮」這件事。
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所以明天再說。
想預購的人,可以上網看看,裡頭有更多的說明。
不想買的人,當然也可以看。
我作為譯者的責任已了,書賣得好壞,其實與譯者無關。但我做為譯者,跟一本書有過長短不一的朝夕相處,也從中獲益,總是希望書後來的遭遇能好一些。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