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談托爾斯泰『雙騎兵』
這篇要為在SU留言版討論的引文失誤之事,說道歉;為朋友發言說聲謝謝。並稍為解釋我對於英文本和中文翻譯的一些看法。
---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為什麼讀經典》( Why Read the Classics? 1991 ) 李桂蜜譯,台北:時報出版(網路「時報悅讀」有相關簡介),2005, p.175
台北時報出版包辦繁體字 Italo Calvino的作品集,包括他的文論Six Memos ,所以李桂蜜譯本不免要為前人之翻譯所限,譬如說,本書英文翻譯者採用multiplexity or potential ,本書只能用「繁」道盡。
「為什麼讀經典」是本文集(各篇文體差異甚大),所選的書很有「個性」。李桂蜜譯本書的困難可以想見。
hc提問:「托翁作品的生命力(sic 我錯誤,應是「生命」?) 其實是對於"缺席的承認"--括號hc加 。這"缺席的承認"-原文是什麼?什麼意思 ?」
hc特別感謝:
woo: 從前不是有部電影片名被譯成「惡意的缺席」(hc補:這應附原文或指出處)被罵得臭頭嗎?「缺席的承認」其難弟耶?
rl (他猜大概是 recognition of absence。我自己有猜測, 用google找一番,知道它非習用語,就post在SU留言版(我原想這兒只是brain storming之處),玩一下......)
經一陣子關於「那個 "absence" 指的會是什麼呢?」hc發現,這樣根據hc如此簡述的東西,如果不讀全篇,無法進一步談論的 (因為作者選的作品,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雙騎兵」(Two Hussars—hc案:這種特別的騎兵應加形容語),他也是透過新譯的法文本來認識托爾斯泰…….)
In this story about military ethos written by the great(hc筆誤,應是greatest) author of open warfare, one has to admit that the great absentee is war itself....
李桂蜜譯:「我們必須承認,在這部由最偉大的戰事作家所寫的關於軍事特質的故事中,最重要的缺席者是戰爭本身。...... 」
不精確之翻譯有:
open warfare 公然的交戦(状態)、ethos :當時時代的思潮等。
absebtee 通常指「缺席者」,不過此處寫的是「戰事下卻彷彿無事、偏安的對稱鏡像故事」,用缺席者在此,稍為可解,不過這到結論段推廣成"缺席的承認"-,就不容易讓人了解了。
【有一或許是類似的傑作可討論:鹿橋著『未央歌』,有人無法認同它在「抗戰大時代之下」對戰事幾乎無涉…….】
The fullness of life which is so much praised in Tolstoy by experts on the author is in fact-- in this tale as much as in the rest of his oeuvre-- the acknowledgement of an absence. As in the most abstract of narrators, what counts in Tolstoy is what is not visible, not articulated, what could exist but does not
李桂蜜譯:「研究托爾斯泰的專家大力讚揚他作品中的完備生命,然而那其實是對於缺席的承認—在這則故事和其他作品中皆然。如同在最抽象的敘述者身上,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重要的是看不見、沒有被表達出來的事物,它們可能存在,可是卻不存在。」
署名paraphrase 者留言:「評論家交譽托翁作品血肉豐滿,事實(不是因其巨細靡遺,而)是因其擅以曲筆述說出那表面留白的部分。 」
這從某角度來看,這是妙譯。不過paraphrase 的 「血肉豐滿」(比較:老朋友說法:「對 (人的) 生命的全盤理解」,這才會是捧托翁的專家們說他的作品氣勢磅礡的理由-)、「曲筆」 、 「留白」等等,是「意譯」。我認為還無法將the acknowledgement of an absence 和As in the most abstract of narrators等表達出來。(我不知道的東西,正是這"缺席之承認"如何能當作者所要表達之「氛圍」等之翻譯。)
我以後打算找一下中國文論中如何討論這種言不盡意,這應該也是杜甫等詩作感人處。
補充:
老朋友 留言:
PChome 不接受特殊符號,所以我改寫了 Calvino 的原文如下:
Ma questa pienezza di vita - tanto lodata dai commentatori di Tolstoj - e la constatazione di una assenza (...) poiche cio che conta in Tolstoj - e cio che non si vede, cio che non e detto, cio che potrebbe esserci e non ce e.
But this plentitude of life - praised a lot by the commentators of Tolstoj - is ascertained being missing (...) since what it counts in Tolstoj is that what it is not to be seen, what it is not said, what it could be but is not.
玄奧的英譯竟然能讓人在暗房裡抓到一隻不存在的黑貓,這也真是奇觀哩!
----
hc 留言:謝謝老朋友 。請整段列出並翻譯。我有興趣了解"走精"多少 。…….用機械翻譯上段義大利文成英文
But this fullness of life - a lot praised from the commentators of Tolstoj - and the ascertainment of an absence (...) poiche cio that it counts in Tolstoj - and cio that does not look at, cio that and not said, cio that it could it are to us and not ce and.
我認為英譯並沒錯 只是表達很文....
----
老朋友 留言:
要說 the acknowledgement of an absence 是英文的文言文也可以,只是會造成解讀的困難,當然也因此會譯成 "缺席的承認" 了。翻譯者還可以大剌剌告訴你:你沒有讀通 Calvino 的著作,缺乏基本知識,所以無法進入堂奧。
再者,關於 "曲筆" 與 "直書" 或 "直筆",Google 可查到:
《史通》論修史,以直筆為中心思想。不僅有《直書篇》、《曲筆篇》,從正反兩面,詳加論述,其他各篇中,也貫穿著直筆的論點。什麼是直筆?《史通•雜說 篇》下有一個扼要的解說:“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意思是說,凡是有關褒貶勸誡的史事,不管事主是誰,都應該 據實直書。怎樣才能做到直筆?綜括《史通》所述,約有四端:不畏強暴(史德),分清邪正是非(史識),鑒別史料真偽(史學),不為浮詞妄飾(史才)。
直筆,是我國史家的傳統。這個傳統,從孔子修《春秋》開始,歷代相傳,到劉知兒撰《史通》,予以總結。《史通》在頌揚《春秋》“別是非,申黜陟”(《載文 篇》)的時,指出《春秋》有五虛美、十二未喻(《惑經篇》),認為孔子親手筆削的《春秋》,也並未做到標準的直筆。《史通》以宜筆為評價古今史家的標準, 凡是符合這個標準的,熱烈表彰,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嚴厲批評,褒貶極為分明。這樣,大大發揚了直筆的傳統,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清初文士因私修明 史,而遭殺戮者,即有多人。這些史家,為了保存比較真實的明朝史事,為了抵制清朝對明史的歪曲篡改,不畏強暴,置生命於不顧,這說明中國史學確實存在著直 筆的傳統。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1
(842)
-
▼
1月
(102)
- 虛雲和尚全集(全九冊)
- The Problem With Memoirs
- 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A Brief and Idiosyncra...
- 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19世紀漢語外來語研究
- Return of the Native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 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
- 陳紀瀅 著 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記
- Le Quesne, A.L., Carlyle, 《卡萊爾》王芳鑫譯/卡萊爾與中國
- Simon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
- 錢穆《國史新論》
- 朱蘭著: 管理三部曲 ( 鍾漢清譯)"
- 納蘭性德《飲水集》
- Indignez-vous! (“Be Indignant!”)《愤怒吧!》
- 歸鄉-尤里 萬那 Jules Verne/ 凡爾納: 追求進步的夢想家
- 《我的回憶》 張國燾 著
- 李宗仁回憶錄
- "寄園存稿"陳啟天
- 《天放樓書錄》
- ”丁文江這個人”到《“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 》
- 劉廣定 : 大師的零玉 :陳寅恪、胡適和林語堂的一些瑰寶遺珍
- Nagayo Yoshirō 長与 善郎
- 談總統/首相多讀書
- 新詩講稿 (废名 / 朱英诞)
- 甘迺迪著《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
- 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台獨筆記
- PAUL CEZANNE (Mary Tompkins Lewis)
- 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 [by] R. D. Laing
- 《問學諫往錄》
- 二十年目賭之怪現象
- 福樓拜小說全集/ 機器與隱喻的詩學 /英國采風錄/《英倫獨語》
-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
-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
- 設圖書館的兩難: TO LIBRARY, OR NOT TO LIBRARY
- 永恒的日记: Norman Lebrecht 每一天的音乐 (1987). A Musical B...
- [日] 梅原猛 诸神流窜: 论日本《古事记》
- 金克木《孔乙己外傳--小說集附評》/《庄谐新集》
- 詩的翻譯與騙局:蒙塔萊:〈或許在一天早晨〉
- 我所不知道的Gadda
- 談托爾斯泰『雙騎兵』
- 伊塔羅.卡爾維諾『白騎士悌朗德』 翻譯的問題
- 初讀 Nezami’s Seven Princesses
- Historia Naturalis『博物誌』一小段之翻譯筆記
- 『為什麼讀經典』之《奧德賽》 /關於《奧德賽》之four winds和其他
- Why Read the Classics? Italo Calvino: 《為什麼讀經典》
- Battle begins for slice of e-book market
- Rupert Murdoch 氏とApple が電子新聞計画 購読料週1美金
- 茶葉‧石油‧WTO︰貿易改變世界 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
- The President as Leader
- 周作人 譯《浮世澡堂》 《浮世理髮館》
- 臺灣四十位英文高手
- Lawrence Stone 著《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李欧梵
- Gods of Management (Charles Handy )
- 《知識工廠——東芝公司智力資本管理》
- 戴廷杰(Pierre-Henri Durand)《戴名世年譜》
-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
- 目錄和索引應注意
- 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The Nature of the Firm
- 宮崎市定和《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
- 台灣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 中國 国家总书库
- 日本首相購入政権批判の文芸春秋等7冊書
- 韓南中國小說論集
- 秋天里的春天 作者: 尤利・巴基/ 译者: 巴金
- 『現代日本小說集/兩條血痕』周作人譯
- 《 美術史研究集刊 》
- 程千帆 儉腹抄
- 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 外交辞典
- ARCHITECTURAL REFLECTIONS: Studies in Philosophy a...
- 呂叔湘文集(1~6卷)
- 呂叔湘 語文雜記
- 短歌簡介
- 梅光迪文錄
- 自传性反思 (沃格林)
- Vanguard News – January 2011
- Quality Times 品質 時報 第9 期:2007 年1 月17 日
- Modern Painters by John Ruskin
- 沒什麼特色的管理史: 公共管理学说史(组织理论与公共管理)
- Swindled: From Poison Sweets to Counterfeit Coffee...
- 三毛的書
- 談談佛經
- 日本考察旅遊情報典 (日本文摘)
- 史記.大宛列傳
- 通識:通不通
- 一些胡適相關的書
- 99歳詩人の初詩集「くじけないで」が100万部に
- Peter Senge's Necessary Revolution
- 捕捉城市野兔/巴黎逐狡兔/ 葉維廉父女: 巴黎---對話與冥想
- 巴黎時間旅行
- 止舞草 (黃翰狄)
- 胡適引 豆棚閒話
- 《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 中國近代思想的挫折 (岛田虔次)
- 《新編北京方言詞典》
- 都市裡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 (Tamara Jacka)
- 構造世界的多種方式 Ways of Worldmaking
- 《舊約》中的民俗Folklore in the Old Testament Studies in C...
- 《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
- 1980中華民國文學年鑑 /《1999台灣文學年鑑》
- Leopold Lebb 著圣经的语言和思想
- 書法與古籍Calligraohey And The East Asian Book
-
▼
1月
(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