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南中國小說論集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
一 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
二 公元1550年前的小說
三 公元1550年前短篇小說的種類
四 公元1550年前以布局為主的小說
五 幾點歷史看法
六 本文論及小說篇名一覽
宋元白話小說︰評近代系年法
一 宋元版本
二 黃丕烈復刻的早期原版
三 《錄鬼簿》中的有關記載
四 羅燁《醉翁談錄》中所列的小說
五 錢曾目錄的有關記載
六 “三言”中的有關記載
七 《志雅堂雜抄》中的有關記載
《古今小說》中某些故事的作者問題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撰述考
《雲門傳》從說唱到短篇小說
《百家公案》考
一 原刊本包公故事集
二 甲作者的四十回
三 乙作者的三十一回
四 丙作者的二十九回
《平妖傳》著作問題之研究
《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
一 金瓶梅的主要版本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二 “萬歷本”與“崇禎本”(“詞話本”與“明代小說本”)之比較
三 “補以人刻”的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
四 改頭換面——第一回
五 散失諸回的內容
六 手鈔本
七 《金瓶梅》一書失傳的幾個版本
《金瓶梅》探源
一 長篇小說《水滸傳》
二 白話短篇小說
三 文言色情短篇小說《如意君傳》
四 宋史
五 戲曲
六 清曲
七 說唱文學
八 結論
《樂府紅珊》考
道德責任小說︰17世紀40年代的中國白話故事
一 《西湖二集》
二 戰爭故事
三 《醉醒石》
論《肉蒲團》的原刊本
一 眉批
二 原刊本
白話翻譯小說的第二個階段
一 《十五小豪杰》(Deux ans de uacances)
二 《毒蛇圈》(Margot la balafree)
魯迅小說的技巧
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
一 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
二 公元1550年前的小說
三 公元1550年前短篇小說的種類
四 公元1550年前以布局為主的小說
五 幾點歷史看法
六 本文論及小說篇名一覽
宋元白話小說︰評近代系年法
一 宋元版本
二 黃丕烈復刻的早期原版
三 《錄鬼簿》中的有關記載
四 羅燁《醉翁談錄》中所列的小說
五 錢曾目錄的有關記載
六 “三言”中的有關記載
七 《志雅堂雜抄》中的有關記載
《古今小說》中某些故事的作者問題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撰述考
《雲門傳》從說唱到短篇小說
《百家公案》考
一 原刊本包公故事集
二 甲作者的四十回
三 乙作者的三十一回
四 丙作者的二十九回
《平妖傳》著作問題之研究
《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
一 金瓶梅的主要版本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二 “萬歷本”與“崇禎本”(“詞話本”與“明代小說本”)之比較
三 “補以人刻”的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
四 改頭換面——第一回
五 散失諸回的內容
六 手鈔本
七 《金瓶梅》一書失傳的幾個版本
《金瓶梅》探源
一 長篇小說《水滸傳》
二 白話短篇小說
三 文言色情短篇小說《如意君傳》
四 宋史
五 戲曲
六 清曲
七 說唱文學
八 結論
《樂府紅珊》考
道德責任小說︰17世紀40年代的中國白話故事
一 《西湖二集》
二 戰爭故事
三 《醉醒石》
論《肉蒲團》的原刊本
一 眉批
二 原刊本
白話翻譯小說的第二個階段
一 《十五小豪杰》(Deux ans de uacances)
二 《毒蛇圈》(Margot la balafree)
魯迅小說的技巧
序
top 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于西學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變、文類位置的偏移,到教育體 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知識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產量之高,傳 播之廣,蔚為奇觀。
從晚清學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展開,提倡新知與整理國故終于齊頭並進,文學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發展。在此過程中,北大課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傳甲 的《中國文學史》(1904)還只是首開記錄,接踵而來者更見精彩,如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和《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黃 侃的《文心雕龍札記》、吳梅的《詞余講義》(後改為《曲學通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和《白話文學史》、周作人的 《歐洲文學史》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紅樓夢辨》、游國恩的《楚辭概論》等。這些著作,思路不一,體式各異,卻共同支撐起創立期的文學史 大廈。
強調早年北大學人的貢獻,並無“惟我獨尊”的妄想,更不會將眼下這套叢書的作者局限在區區燕園;作為一種開放且持久的學術探求,本叢書希望容納國內外學者 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學者有責任繼續先賢遺志,不斷沖擊新的學術高度一樣,北大出版社也有義務在文學史研究等諸領域,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吶喊助 陣。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習慣于將“文學史研究”理解為配合課堂講授而編撰教材(或教材式的“文學通史”),其實,“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此乃學者揮灑學 識與才情的大好舞台,盡可不必畫地為牢。上述草創期的文學史著,雖多與課堂講授有關,也都各具面目,並無日後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時代,固然也有其盲點與失誤,但生氣淋灕,至今令人神往。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劈頭就是︰“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後 世學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魯迅先生始。”當初的處女地,如今已“人滿為患”,可是否真的沒有繼續拓展的可能性?胡適撰《(國學季刊>發 刊宣言》,以歷史眼光、系統整理、比較研究作為整理國故的方法論,希望兼及材料的發現與理論的更新。今日中國學界,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適的 “三原則”,又焉知不能開闢出新天地?
當初魯迅、胡適等新文化人“整理國故”時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識到新的學術時代來臨。今日中國,能否有此跡象,不敢過于自信,但“新世紀”的誘惑依然存在。單看近年學界之熱心于總結百年學術興衰,不難明白其抱負與期待。
在本世紀的最後一年推出這套叢書,與其說是為了總結過去,不如說是為了面向未來。在20世紀中國,相對于傳統文論,“文學史”曾經代表著新的學術範式。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世紀,文學史研究究竟該向何處去,如何洗心革面、奮發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反省之後呢?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們期待著學界同仁的積極參與。
從晚清學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展開,提倡新知與整理國故終于齊頭並進,文學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發展。在此過程中,北大課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傳甲 的《中國文學史》(1904)還只是首開記錄,接踵而來者更見精彩,如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和《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黃 侃的《文心雕龍札記》、吳梅的《詞余講義》(後改為《曲學通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和《白話文學史》、周作人的 《歐洲文學史》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紅樓夢辨》、游國恩的《楚辭概論》等。這些著作,思路不一,體式各異,卻共同支撐起創立期的文學史 大廈。
強調早年北大學人的貢獻,並無“惟我獨尊”的妄想,更不會將眼下這套叢書的作者局限在區區燕園;作為一種開放且持久的學術探求,本叢書希望容納國內外學者 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學者有責任繼續先賢遺志,不斷沖擊新的學術高度一樣,北大出版社也有義務在文學史研究等諸領域,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吶喊助 陣。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習慣于將“文學史研究”理解為配合課堂講授而編撰教材(或教材式的“文學通史”),其實,“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此乃學者揮灑學 識與才情的大好舞台,盡可不必畫地為牢。上述草創期的文學史著,雖多與課堂講授有關,也都各具面目,並無日後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時代,固然也有其盲點與失誤,但生氣淋灕,至今令人神往。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劈頭就是︰“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後 世學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魯迅先生始。”當初的處女地,如今已“人滿為患”,可是否真的沒有繼續拓展的可能性?胡適撰《(國學季刊>發 刊宣言》,以歷史眼光、系統整理、比較研究作為整理國故的方法論,希望兼及材料的發現與理論的更新。今日中國學界,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適的 “三原則”,又焉知不能開闢出新天地?
當初魯迅、胡適等新文化人“整理國故”時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識到新的學術時代來臨。今日中國,能否有此跡象,不敢過于自信,但“新世紀”的誘惑依然存在。單看近年學界之熱心于總結百年學術興衰,不難明白其抱負與期待。
在本世紀的最後一年推出這套叢書,與其說是為了總結過去,不如說是為了面向未來。在20世紀中國,相對于傳統文論,“文學史”曾經代表著新的學術範式。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世紀,文學史研究究竟該向何處去,如何洗心革面、奮發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反省之後呢?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們期待著學界同仁的積極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